第十七章 难忘的绿色-《无人突击队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摇晃着说笑着说:“我敢放他们走,就不怕他们泄密,以我几十年观人的经验,不会出错的“。

    越野车在山路中颠婆,车窗的窗帘都放了下来,王小雨很识趣的没有打开窗帘,人家没有蒙上你的眼睛已经很给面子了,做人要知足。他的手机电子地图上已经保留了这里的GPS坐标,真要使坏的话就用不着搞那些小动作。

    四个小时后,到达了那天夜里上车的码头。司机把他们送到一辆中巴旁边停了下来。

    王小雨两人坐上了一辆红桥中巴车,车上的人不多,司机说要等多几个客一起走;他是个德昂族人,是个很健谈的小伙子,据说祖上也是华夏人,他爷爷还是远征军的华侨志愿队员,跟着远征军打过小日本呢,一下子让王小雨有了亲切感。

    王小雨由于前一次来是在晚上,还受了伤没有留意周围环境,现在是白天,打量了四周,发现码头旁边挨着山脚还有一个难民营,用彩锌瓦围成一个个十来见方的小屋,屋顶是木头撑起的防水彩条布,地面是松散的黄泥沙,看来刚清理出不久。要是下雨地上将是泥泞一片。这样的小屋有30多个。

    司机解释说,河对岸哥坎地区在打仗,很多当地百姓逃了出来,就成了难民。大部分跑到华夏国内去了,离佤邦近的,也有一部分人跑到这边来。

    忽然间,一辆红色的牧马人越野吉普车,在山路上呼啸着冲出来,车后扬起长长的一片沙尘,像一条黄色的巨龙,翻腾着紧追在车后。“这个人好嚣张啊!”王小雨嘀咕道。

    “哧”的一声,越野车停到了难民营入口旁边。车里下来一个穿着绿色衬衫和长裙的年轻姑娘,身高有1米7左右,比周围的男人还稍微高些。只见她弯月般的黛眉,体形曼妙,一如丝般的长发随风飞舞,肌肤胜雪,绿裙的开叉处,露出半截修长的大腿。腰间一条别至的黄色牛皮武装带里,别着一把沙漠X鹰手枪,,脚踏一双白色的半高跟鞋,往那一站,英姿飒爽,使得喧嚣的人流,还有那尘土扬起的黄色巨龙,都忍不住停下来看着她。

    侧门下来一个女伴,穿着红衫,个头跟绿衣女子差不多,齐根短发,穿着一双运动鞋,修长的大腿,被牛仔裤裹得紧紧的,勾勒出完美的曲线。她们一起走到车后门,用她们茐嫩无瑕的纤手,抬着一个纸箱,扭动她那妙曼的腰肢,往难民营里走去。

    他一直傻呆呆地看着这个绿衣女子,她的身形移动左右着他的视线,他的心跳,随着高跟鞋的响声,咔嚓咔嚓地在加速,每一声好像踏到了他的心窝里,让他有一种浑身软绵绵的感觉。直到她消失在难民营的小屋里。

    司机看着他傻呆呆的样子,微笑着说:“漂亮吧?她可是哥坎第一美女,杨家寨的杨大小姐。人美,心更善良,经常到难民营里给难民们派发食物和饮水。珍贵的药品一箱一箱往里搬,不管脏活累活都是亲自动手,她是难民们心中的天使。”

    “也是我心中的天使”,王小雨低声喃喃的说了一句。

    司机警告道:“别打她的主意啊,看见她腰间的沙漠X鹰没有?百步穿杨不在话下,徒手格斗,三五个大汉近不了身。还有她身边的那个小丫鬟,也不是善茬,附近就有小混混吃过她的苦头”。

    “欣赏,纯粹的欣赏”。王小雨笑着道:“杨家寨是个什么地方?以前怎么没听说过?”

    司机解释说:“杨家寨在老街西北方60里,他们祖上据说是明末抗清名将杨定国将军及他手下的部队,听老人家说杨家寨很少与外人交往,外人对他们也不太了解,近年来,这杨大小姐经常下山帮助难民,外人也才逐渐知道有杨家寨这么个地方”。

    原来杨家寨竟然是一个先朝遗民的村寨,王小雨起初听说,这里遗留着一些抗战老兵,却没有想到明末清初时期,就有整个村寨的汉人被遗落于此。

    不知何时车上又上多了三个人,剩下空位也不多了,司机一看,关上车门出发了。

    一小时后中巴经过了滚龙,驶进了茫茫的棉北重山。这里有成片的喀斯特地貌,风景秀美,但是王小雨无心观赏,满脑子想的是那个绿衣女子,只觉得她好像哪里见过,努力回想了一遍,现实中真的没有见过。那么就只有在梦中了,在汽车的颠婆摇晃中,他纷纷沉沉的入睡了,也许是故意的,希望在睡梦中再次遇到那个绿衣女子。

    花开两朵,各表一枝,话说当日达加伏击洪先生失败后,士兵们四散奔逃,除了被打死的四个,他只收拢了20余人,等他追到码头时,洪先生早己乘泡沫船渡河而去。还在码头,团长直接叫人把他捆上,连同他签的军令状,叫人一起送到分区司令部,交给他叔叔昂丹少将处理。

    昂丹少将气的狠狠地扇了他两个耳光,天大的功劳飞走了不说,还给对手留下了攻击他的把柄。手指点着达加的鼻子,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,抬起脚就要揣他,强忍着性子没有揣下去,终于还是忍不住摔了2只杯子,破口大骂。

    骂累了,命令达加再讲述一遍经过。然后他陷入了沉思。

    别人跨境缉拿毒贩,他不想管,上头也搞不了。他担心的是那几个偷渡的平民,已经将无人机带进了棉北。而且看来他们还跟雇佣军同盟搞到一块去了,这会给他的平叛大业增加了许多困难。

    由于十几年前上国断绝了对雇佣军同盟的援助,所以这几年雇佣军同盟很难发展壮大,领头的还是六七十年代跑过来的那几个知青,他们虽然实战经验丰富,但毕竟年事已高,对信息化战争不甚了解,已经不足为虑。怕的是内地又过来一些高素质的人才,对雇佣军同盟进行信息化指导改造,那样就会出大麻烦。
    第(2/3)页